环保工程师的家园网站首页技术频道地图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生态 > 微型生物在污水回用处理中的指导作用

微型生物在污水回用处理中的指导作用

2006-03-07 中国环保技术网 我要评论(0) 字号:T | T
一键收藏,随时查看,分享好友!

摘要:针对污水回用处理ICAST装置[1],通过长期镜检观测,本文总结了ICAST反应池内所占优势的微型生物,对运行过程中由于工况改变致使微型生物性状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对污水

摘要:针对污水回用处理ICAST装置[1],通过长期镜检观测,本文总结了ICAST反应池内所占优势的微型生物,对运行过程中由于工况改变致使微型生物性状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对污水回用处理装置经济高效运行可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ICAST 微型生物 活性污泥

 

生活在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济高效的小区回用处理系统,实现就地资源化和无害化,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ICAST(Intermittent or 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间歇/循环活性污泥技术)[1]是一种适合小区回用处理的新型改良SBR工艺的处理技术。

在ICAST反应池中,参与回用处理的是由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和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合形成的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颗粒——活性污泥。是否具有良好性能的活性污泥是对进行生化处理最终达到资源化利用的基础,因此本文就回用处理ICAST装置,通过长期镜检观测,从活性污泥培养到正常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对微型生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ICAST反应池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工况发生改变时生物相的变化趋势,利用生物指示作用为处理装置的最优化运行控制和集成化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多种微型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相当复杂的生物相,其中数量占主导地位并起到降解污染物质主要作用的是细菌。从生物学角度了解处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最直接方法是对活性污泥中的细菌进行研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及在运行中发生的种类、数量等变化。目前,对细菌观察和分类鉴定的周期较长,作出诊断还没有较为简易的可行方法,不能及时地起到指导装置运行的作用。

但是,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与细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① 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可促进细菌生长和提高细菌活性;② 细菌的絮凝作用提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环境,而在絮状物上生长的原生动物又能加速絮凝过程;③ 原生动物分泌的粘液对悬浮颗粒和细菌均有吸附能力;④ 除细菌外,原生动物也能直接摄入微小的悬浮粒性有机物(DOM,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以及通过渗透性营养直接吸收溶解性有机物(POM, particular organic matter);⑤ 原生动物体积较细菌大可便于观察,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比细菌更加敏感,更及时地反映出运行状态。

因此,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和菌胶团等指标可以间接定性地评价回用处理装置运转状态的好坏,起到生物指示的作用。

2 ICAST处理装置及运行方式

回用处理ICAST装置[1],如图1所示。该装置运行方式如图2所示,生活经调节池进入ICAST反应池进行生化处理,ICAST反应池采用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运行方式。其中,连续式运行时(如图3所示)为连续进水、连续出水;间歇式运行时(如图4所示)为间歇进水、间歇出水。

图1 回用处理系统

Fig.1  System of living sewage reusing treatment device

本文在活性污泥培养完成后,分别采用间歇和连续两种工艺运行该装置,对ICAST反应池中的微型生物进行观测,在研究生物指导作用的同时,对比不同条件下该反应池中微型生物生态群落之间的异同。

   

图2 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 连续式运行示意图

Fig.2  Flow chart of ICAST treatment process Fig.3  Sketch map of the continuing process

图4 间歇式运行示意图

Fig.4  Sketch map of the intermittent process

3  活性污泥的驯化与培养

本文接种的活性污泥菌种取自上海市曲阳厂二次沉淀池回流浓缩污泥,微型生物活性强,污泥絮体和沉降性能均良好,原生动物已演替到较高级的类型。起初对新进污泥进行不进水的闷曝,一段时间后对ICAST反应池进行间歇进水,为上海理工大学高层住宅每日所排生活40 m3×d-1,且水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最终达到设计处理水量,实现正常的间歇运行。

在驯化与培养过程中,每天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分析污泥的性状和微型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通过三周的观测,发现由于曲阳水质和本装置所处理水质均为生活,有相同的水质特征,故所驯化培养的活性污泥中微型生物对新进的适应过程较短。最初几天的驯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类缘毛目(Peritricha)固着型纤毛虫(图5)数量有明显减少,替代之大量出现的是全毛目(Holotricha)游泳型纤毛虫(图6),并有部分的吸管虫(图7)出现。随着培养时间的推进,当污泥中的微型生物逐渐适应新的水质和生长环境时,固着型的纤毛虫重新开始大量出现,伴之有少量的游泳型纤毛虫。在污泥培养后期,固着型纤毛虫已占绝对优势,相继出现漫游虫(图8)、轮虫(图9)等微型生物,此时污泥的培养已基本完成,活性污泥全面形成大颗粒絮团,且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由于进水的有机物浓度不高,因此生化需氧量BOD5在150 mg×l-1左右。污泥沉降比SV在15%左右,污泥浓度MLSS在1200 mg×l-1左右。


图5  固着型纤毛虫              图6 游动型纤毛虫                   图7  吸管虫

Fig. 5  Sessile ciliates           Fig. 6  Wandering ciliates                Fig. 7  Suctoria

图8 漫游虫                                            图9 轮虫

Fig. 8 Lionotus                                         Fig. 9 Rotifer

4 ICAST反应池中的优势微型生物

在间歇运行方式时,ICAST反应池中经常观测到的微型生物有: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树状聚缩虫(Zoothamnium arbuscula),水虱伪独缩虫(Pseudocarchesium aselli),瓶累枝虫(Epistylis urceolata),圆筒盖虫(Opercularia cylindrata),白钟虫(Vorticella alba),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等。

由间歇运行改为连续运行方式时,待运行大约二周后出水较稳定,这时反应池中经常观测到的微生物有: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彩盖虫(Opercularia phryganeae),薄漫游虫(Litonotus lamella),瓶累枝虫(Epistylis rotans),白钟虫(Vorticella alba),八钟虫(Vorticella octava),杯钟虫(Vorticella cupifera),圆筒盖虫(Opercularia cylindrata)等。

从以上微生物种类可以看出,处于正常运行的ICAST反应池中,生物的种类会变得比较单纯,主要以有柄的纤毛虫占优势,这与文献[2, 3]获得的结论相一致。


【责任编辑:管理员 TEL:400-666-4470】

百度广告
分享到:
关于资讯  同类资讯的更多文章
制革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

制革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论文、图纸[详细]

文章排行

本月本周24小时

热点专题

更多>>

热点推荐

资料

CLT/A型旋风除尘器(
泊头市宏大除尘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坐落于运河城畔的洼里王工业区,是一家从事设计 生产 制造 研发于一体的环保除尘企业。公司成立于2008年,地处北京、天津、济...

最新热帖

更多>>